提起慢性腰痛,很多人的第一反應肯定是“腎有毛病”“腎虛”。雖說腎虛是導致慢性腰痛的常見原因,但很多腰痛患者補腎藥吃了一大堆,卻沒什麼療效,這是為什麼呢?除了治腎,還應該從什麼方面治療腰痛呢?今天,小編帶大家學習一個治療腰痛的新思路。
醫案
王某,女,35歲。
主訴:腰痛3月。
3月前,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腰痠痛,就診於某醫院中醫科,考慮為腎陽虛,給予獨活寄生湯等溫陽之品,腰痛略有緩解,但仍痠痛,彎腰洗碗、洗頭後,腰痠痛,不能馬上直立,休息3~5分鐘後方能站立行走。患者經人介紹前來診治。
刻下症見:腰痠痛,腰以下輕微惡寒,乏力,口中和,納可,眠可,小便頻數,喝完水即小便,舌淡紅,苔薄白,脈沉細無力。
該患者按照常規的辨證,確實有腎陽虛的表現,“腰痠痛,腰以下輕微惡寒,乏力,口中和,小便頻數,喝完水即小便,舌淡紅,苔薄白,脈沉細無力”,這是一派下焦虛寒的表現。但是患者服完獨活寄生湯等溫陽藥物後療效欠佳。我在想,假如患者是單純的腎陽虛證,用獨活寄生湯等溫陽藥之後,應該會有明顯療效的,但為什麼療效欠佳呢?是辨證錯誤,還是忽略了其他經的病症?
我一下子想到了太陽病,太陽表證有“頭痛、身痛、骨節疼痛”的表現,那麼這個患者有太陽病的可能嗎?患者脈沒有浮象,無受涼病史,無惡寒、發熱等典型的外感表證,而且病程較長,似乎並無明確的指征支持太陽病的診斷。但是,我總有一種直覺,患者腰痠痛太明顯了,而且比較嚴重,不符合單純腎陽虛的指征。單純腎陽虛的腰痛往往比較輕微,而且若患者是單純的腎陽虛證,用溫腎陽的藥物應該會有明顯的療效,但事實上並沒有明顯的效果。因此,我認為患者的腰痠痛除了腎陽虛之太陰病外,還應該有太陽病的存在。
於是當時也沒想那麼多,就根據直覺辨證患者為太陽太陰合病。
處方:葛根湯合獨活寄生湯。
葛根15g,生麻黃10g,桂枝10g,白芍10g,炙甘草5g,生薑10g,大棗15g,羌活10g,獨活10g,秦艽10g,防風10g,細辛3g,生地10g,當歸10g,肉桂5g,茯苓30g,杜仲15g,川牛膝15g,黨參10g。7劑,水煎服,日1劑。
醫囑:囑患者服完藥後,蓋被子使周身微汗出,並避免受涼。
結果:患者服完2劑後,周身微汗出,頓覺周身輕鬆,腰痛明顯減輕,能做輕微的活動,服完7劑後,腰痛大減,已能洗頭、洗碗。後又用上方加減調理了2周,囑避免受涼,並堅持鍛鍊,腰痛消失若無。1個月後複診,腰部已無明顯疼痛,脈象由沉細無力之脈轉為浮取有力之脈。
此醫案確為有效的醫案,當時患者無明顯的表證,我記錄此醫案亦沒有“事後諸葛亮”似的把用葛根湯的指征補上,脈象確實為沉細無力。我辨證為太陽病,用葛根湯,主要是考慮患者腰痛明顯,按照常規的辨證,很難做到“一一對應”,確實存在“脈症不符”和“辨證用藥不明確”的問題,這也是我對這個醫案非常關注的原因。但這個醫案還是很值得玩味的,沉細無力的脈,為什麼用葛根湯?為什麼配合溫陽藥效果好而單純用溫陽藥療效欠佳呢?
首先,用葛根湯這個方子,一般情況下會有明確的外感病史,而且有明顯的外感病表現,比如惡寒、發熱、身體疼痛、脈浮緊等,但這個患者腰痠痛、脈沉細無力,為什麼還用葛根湯?主要考慮患者平素體質偏弱,腎陽虛,下焦虛寒,寒濕較重,這時候很容易受涼,由於體質偏弱,即使受涼了,也不會有激烈的“正邪交爭”的表現,所以從脈象上很難反映出來,很難表現為浮脈。只有腎陽虛、下焦虛寒改善了,正氣充足了,患者太陽病表證的浮脈才能表現出來。結果確實是這樣的,患者服完藥一個月,腰痠痛、惡寒消失後,脈象由沉細無力轉為浮取有力。
其次,腎陽虛、下焦虛寒之太陰病,合併太陽病,單純用溫下寒的方法治療太陰病,不治療太陽病,往往不能有效地祛除下寒,可能是由於表不解,祛除寒邪的通路不通暢而造成的。此外,按照《傷寒論》“內外病”的治療原則看,一般的規律是先解表後治裡,或者表裡同時雙解。只有裡證極其嚴重時,才單純治療裡證。